手机版
家园共育
您现在的位置在: 首页 >> 家园共育

关爱幼儿,家园携手

发布时间:2025-10-22  作者:  浏览次数:

一、认知家园共育:明确教育共同体的核心价值

家园共育并非简单的 “家长配合幼儿园”,而是幼儿园与家庭基于 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” 的共同目标,形成的教育共同体。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 “根” 与幼儿园的 “养分”:家庭是幼儿价值观、生活习惯形成的第一场所,幼儿园则是幼儿社交能力、规则意识、认知水平发展的重要平台。只有双方同频共振,才能避免 “家庭教习惯、幼儿园教知识” 的割裂,让幼儿在一致的教育环境中,实现身体、心理、能力的全方位成长。
例如:若家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进食习惯,幼儿园同步鼓励幼儿独立用餐,幼儿便能快速巩固这一能力;反之,若家庭过度喂养,幼儿园强调自主进食,幼儿则会因环境差异产生困惑,习惯培养效果大打折扣。

二、夯实日常沟通:搭建家园信任的 “桥梁”

高效的日常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基础,需兼顾 “及时性、全面性、针对性”,让双方随时掌握幼儿动态,减少信息差。

(一)多元化沟通形式,覆盖不同场景

  • 日常即时沟通:利用晨间入园、傍晚离园的 10-15 分钟,教师与家长进行 “碎片化交流”,重点反馈幼儿当天的情绪(如 “今天朵朵开心地参加了手工活动”)、特殊情况(如 “中午吃饭时有点挑食,麻烦家长在家也引导一下”);同时,家长可告知教师幼儿在家的异常(如 “昨晚没睡好,今天可能精力稍差”),便于教师灵活调整照料方式。

  • 定期书面沟通:每月发放《幼儿成长手册》,教师从 “生活能力、社交表现、学习兴趣” 三个维度记录幼儿进步(如 “本月学会自己穿脱外套,主动和小伙伴分享玩具”),并提出下月共育建议(如 “建议家长在家和孩子玩‘数字配对’游戏,提升数感”);家长则在手册上反馈幼儿在家表现,形成 “教师记录 - 家长反馈 - 共同调整” 的闭环。

  • 线上高效沟通:建立班级专属沟通群,教师每日分享 “幼儿在园精彩瞬间”(如集体游戏、作品展示的照片或短视频),让家长直观感受幼儿的在园生活;针对共性问题(如 “秋季如何预防幼儿感冒”),教师可在群内分享专业知识,家长也可在群内交流育儿经验,营造互助的共育氛围。

(二)沟通技巧:用 “积极语言” 拉近距离

沟通时需避免 “只报忧不报喜” 或 “泛泛而谈”,多用具体、积极的表述:
  • 避免说:“你家孩子今天又抢玩具了,怎么管的?”

  • 改为说:“今天小宝在玩积木时,想和小伙伴一起玩但用了抢的方式,我们已经引导他用‘可以借我玩一下吗’的话术沟通啦,麻烦家长在家也和孩子练习一下分享的表达,相信他很快就能学会友好交往。”

通过 “描述具体行为 + 幼儿园的引导 + 家庭配合建议”,既传递了问题,又给予了方法,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专业性与对幼儿的关注,而非指责。

三、协同教育理念:避免 “教育温差”

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理念若存在偏差,会让幼儿无所适从。需通过 “共学、共识”,让双方在核心教育理念上达成一致。

(一)明确核心教育共识

围绕 “幼儿优先” 原则,确立以下共识:
  1.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:不拿幼儿与他人比较,如 “不要求内向幼儿必须像外向幼儿一样主动发言,而是鼓励其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参与活动”。

  1. 注重习惯与品格培养:比 “学会多少知识” 更重要的是 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(如规律作息、自主整理)、品格(如诚实、勇敢、有爱心)”。

  1. 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:幼儿的认知发展需通过游戏实现,家庭应像幼儿园一样,减少 “机械刷题”,多通过亲子游戏(如搭积木锻炼空间思维、玩过家家培养社交能力)助力幼儿学习。

(二)通过 “共学活动” 统一理念

  • 家长课堂系列:每学期开展 3-4 次主题家长课堂,邀请幼儿园骨干教师或教育专家,围绕 “如何培养幼儿的专注力”“怎样看待幼儿的‘调皮’行为”“家庭规则如何制定才有效” 等家长关心的话题,结合案例讲解科学教育理念;课后设置 “分组讨论” 环节,让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困惑,教师与专家现场解答,帮助家长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。

  • “走进课堂” 体验活动:每学期邀请家长担任 “家长助教”,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(如家长擅长烘焙,可带幼儿做简单的小饼干;家长是医生,可给幼儿讲健康小知识)。在参与过程中,家长能直观感受幼儿园 “以幼儿为中心” 的教学模式,理解 “游戏化教学” 的意义,进而在家庭中模仿类似的教育方式。

四、设计丰富共育活动:让教育 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

有趣、有意义的共育活动,能让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幼儿教育,同时增进亲子感情与家园粘性。

(一)主题式亲子活动

  • 节日共育活动:结合传统节日(如中秋节、端午节)或特殊日子(如母亲节、六一儿童节),开展亲子活动。例如:中秋节组织 “亲子做月饼” 活动,幼儿与家长一起揉面团、包馅料,在动手过程中感受节日氛围;教师同步讲解中秋节的习俗,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文化教育;活动后,幼儿将自制的月饼带回家,既增进了亲子互动,又传递了传统文化。

  • 成长主题活动:针对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,设计主题活动。如小班开展 “我爱上幼儿园” 亲子活动,通过 “亲子寻宝”(在幼儿园寻找隐藏的玩具)、“亲子合影” 等环节,帮助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,缓解入园焦虑;大班开展 “我要上小学啦” 亲子活动,邀请小学老师分享小学日常,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 “小学准备清单”,共同为幼小衔接做准备。

(二)“家园共育实践任务”

每月布置 1-2 个 “家园共育实践任务”,让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,并反馈成果:
  • 任务 1:“家庭小帮手”—— 鼓励幼儿在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(如摆碗筷、叠袜子),家长用照片或视频记录幼儿的表现,分享到班级群;教师在幼儿园表扬完成任务的幼儿,强化其责任感。

  • 任务 2:“自然探索家”—— 家长带幼儿到户外观察自然(如秋天的树叶、春天的花朵),一起收集标本或绘画记录;回园后,幼儿向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发现,教师引导幼儿感受自然之美,同时培养观察力与表达能力。

五、应对特殊情况:家园携手共渡 “关键期”

当幼儿面临生病、转园、家庭变故等特殊情况时,家园更需紧密配合,为幼儿提供稳定的支持。

(一)幼儿生病期间:兼顾健康与心理

  • 家庭行动:及时告知教师幼儿的病情(如 “孩子确诊流感,需居家休息一周”),避免疾病在幼儿园传播;在幼儿康复期间,保持规律的作息,可通过阅读、玩安静游戏等方式,帮助幼儿逐步恢复精力;若幼儿因生病缺课,家长可向教师了解幼儿园的学习内容,用简单的方式(如玩相关主题的游戏)帮助幼儿跟上进度,避免产生焦虑。

  • 幼儿园配合:教师定期通过微信或电话询问幼儿的康复情况,传递关心(如 “老师和小伙伴都很想小宝,希望他早日康复”);待幼儿返园后,教师适当关注其情绪与身体状态,若幼儿精力不足,可允许其在集体活动中适当休息;帮助幼儿补全缺课期间的手工、作品等,让幼儿感受到自己 “没有被落下”。

(二)家庭变故时:给予幼儿心理支持

若幼儿家庭出现父母离异、亲人离世等变故,家长需主动与教师沟通情况(无需透露过多细节,重点说明 “幼儿近期可能情绪波动较大,需要更多关注”);教师则在幼儿园给予幼儿额外的关怀,如多进行肢体安抚(拥抱、摸头等)、安排开朗的小伙伴与他结对玩耍、在活动中多给予鼓励,帮助幼儿稳定情绪;同时,教师可推荐专业的儿童心理疏导资源给家长,必要时协助家长为幼儿寻求心理支持。


【关闭】

幼儿园地址:苏州市姑苏区三香新村18幢旁     电话:0512—68266692     邮政编码:215004     张园长邮箱:511472791@qq.com 苏ICP备12002899号-2

23
扫一扫分享